当前位置: 首页 > 社科风采 > 社科动态

让牺牲的烈士有个远方的家

发布时间:2024-10-15 16:31 浏览量:

引子

  近日,在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(国际合作司)指导下,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(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)组织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,赴湖南省益阳市开展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现场作业。在5天的紧张工作中,“中国退役军人”全媒体记者跟随搜寻队,见证了多批次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的发掘出土。



益阳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、市马迹塘战史研究会会长、马迹塘战史陈列馆馆长刘炳贤向来访者讲解英烈事迹


  “我爬也要爬去!”94岁的老战士谢恩华不顾家人反对,执意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前往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镇,回到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。

  75年前,谢恩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440团2营4连的一名战士,在马迹塘激战了两天两夜。作为这场惨烈战斗的幸存者之一,他始终怀念着在战争中逝去的战友……


等待揭秘的玻璃瓶


  8月26日至30日,解放战争马迹塘战役无 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工作,在马迹塘镇的伍家仑等战场遗址区域及刘家湾、黄茶村、三房瑕等处疑似烈士遗骸散葬点开展。经初步鉴定,搜寻发掘出土多批次烈士遗骸,以及玻璃瓶、皮带残段、铜扣、陶罐碎片、弹片等若干遗物。

 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,随同其中一具保存相对完好的遗骸出土的不仅有遗留的扣子,还有一个玻璃瓶,瓶口被泥土紧封。

  马迹塘战史陈列馆馆长刘炳贤全程参与搜寻发掘相关工作,看到瓶子,他回想起一条重要信息:多年前,一名东北籍烈士的孙子告诉刘炳贤,他的爷爷李日善当年任连长,在马迹塘战役中牺牲,战友埋葬爷爷时,在遗体旁放了一个酒瓶子,里面有个人信息。爷爷的战友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他的奶奶,后来,奶奶又告诉他爸爸和他。这些年,李日善的妻儿相继去世,只剩孙子一直在等待爷爷遗骸被找到的消息。

  “很可能就是他的连长爷爷。”刘炳贤说。通过纳米CT 扫描等技术,初步推测瓶子里装有卷好的纸(布或绢)条等纤维质地物,这让工作人员惊喜不已,“我们非常激动,纸(布或绢)条到底写的是什么,找到烈士遗骸的身份,让烈士从‘无名’变‘有名’,也是我们发掘工作的价值所在。”包括玻璃瓶在内的遗物及 遗骸生物检材将被带回实验室进一步进行专业鉴定,这场接续了三代人的等待,终于有望得到结果。

  马迹塘战役发生在1949年8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与国民党军97军、103军在益阳市马迹塘爆发激烈战斗,解放军英勇斗争,以牺牲300余人的代价,粉碎了敌军西逃桂林的图谋,为衡宝战役的胜利赢得先机,有力促进了湖南和平解放。战役结束后,当地民众自发收殓安葬烈士遗体于伍家仑、黄栗洑等战场遗址的山岗林地,留下多处无名烈士墓。


前沿技术提升搜寻发掘工作精度


  发掘现场,专家团队利用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重建了烈士遗骨模型。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、副教授李士林在电脑前指着一根锁骨模型外沿的凹陷处说:“这处凹陷说明这名战士长时间扛着枪,应该经历过很激烈的战争,骨骼受到重力挤压才会出现缺陷,普通人不会有这个痕迹。”

  对于发掘出的烈士骸骨,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副教授张群总结了几个特点:“一是年纪轻,都在18岁至25岁;二是营养差,具体表现为牙釉质发育不全、多孔性骨肥厚;三是遭受的强度大,锁骨肋锁韧带、锥状韧带附着点和肘关节退行性改变明显,肩锁关节负重、使用强度大;四是创伤重,多具遗骸下肢股骨、胫骨、颅骨上可见火器伤,即弹头、弹片形成的贯通伤、非贯通伤。”

  负责此次烈士遗骸发掘现场作业的专业团队由复旦大学、武汉大学的20余名师生组成,分为遗骸发掘组、遗骸清洗组、遗骸鉴定组、三维建模组、采样组、安置组等6组。

  在传统搜寻发掘基础上,本次作业首次集成运用现代测绘、三维重建  等先进数字考古前沿技术,通过无人机、多样化数字三维扫描仪等仪器,实现了发掘现场全景式三维重建以及遗骸遗物数字化重建,有效提升了搜寻发掘工作的精度与效率,也为持续开展相关烈士褒扬纪念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、可视化、生动化科技元素。

  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(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)有关同志表示,在对烈士遗骸进行生物采样的基础上,将有序组织开展为烈士寻亲工作,运用DNA鉴定、颅骨及遗物复原等多模态技术,科学认定烈士身份。


“远方的家”


  9月18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烈士褒扬条例(修订草案)》。

  看到这个消息,刘炳贤很激动:“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英雄的缅怀和对  烈士遗属的关爱!”对于陈列馆的未来发展,刘炳贤坚定了信心。

  马迹塘战史陈列馆的建立,是刘炳贤一家三代人不忘先烈、传承红色基因的缩影。这场战役中,刘炳贤的爷爷曾为解放军烧水做饭,父亲则为解放军带过路,还获赠半袋干粮。饥饿年代里的这份恩情,他们一直都没忘记。深深根植在心中的红色记忆,也激励着刘炳贤长大后参军入伍。从军二十余载,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部队。

  因为担心这段历史被人忘记,乡亲们请求读过书、参过军的刘炳贤将马迹塘战役及烈士英勇战斗的历史记录下来,刘炳贤答应并郑重作出“为英雄立传,为烈士立言”的承诺。

  2012年退休后,刘炳贤辗转吉林、北京、福建、广西、广东、江西等地,行程10余万公里,寻访马迹塘战役的亲历者和烈士后代,撰写近40万字的《血战马迹塘》一书,记录英雄故事。他拿出多年积蓄,动员自家兄弟捐出7间老屋,建起马迹塘战史陈列馆,展示收集的历史照片、烈士遗物、战争实物等史料300余件。

  刘炳贤的付出得到了回应,县、镇、村三级支持并帮助修缮了烈士塔、烈士墓、战斗遗址纪念碑园等配套设施。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,马迹塘战役相关纪念设施的落成,让一段几近被遗忘的历史重新焕发光彩。“让当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士,都有一个远方的家。”这是刘炳贤最朴素的心愿。

  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幸运的是,有越来越多像刘炳贤一样的人,为弘扬英烈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而努力。

(原载《中国退役军人》2024年总第103期  全媒体记者齐歌夷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信息来源:人民网作者:责任编辑:益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
打印 关闭